职业规划
职称,晋升的筹码还是跳槽的牵绊?
南方人才网
2024/4/11
浏览数:1559

从投资的角度看不划算!

  郑先生在某传媒公司上班,也是出于晋升的考虑,郑先生先在40岁的时候决定参评中级职称。对于满腹经纶的郑先生来说,写论文没什么好发愁的,但是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却着实费了他不少的功夫。

  “四处找关系,终于论文在省内的一个期刊上发表。光是请朋友吃饭就花了我2000元。版面费又是3000。”郑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参评职称还需要考一门外语。这才是最让郑先生头疼的事情。为了把自己的英语从ABC捡起来,他特意去某培训机构报了个班,又花去了8000元。

  几经折腾,郑先生终于拿到了他所期盼的中级职称,但是职称给他带来的加薪却只有每月的300元。

  “出去时间成本和耗费的精力不谈,光从经济收益来看,13000元的投入才换得每月300元的加薪,的确有些不划算。”郑先生表示。

  李女士在某国有企业上班,近两年企业效益不好,于是她开始考虑跳槽的问题,但是同事惨痛的经历又让她不敢盲目行动。

  原来李女士的同事刘女士跟她一样,都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当时的待遇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不过为了孩子刘女士还是跳槽到了离家比较近的单位。

  让刘女士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新单位并不承认她所拥有的高级工程师职称,她只能按照新单位的晋升体系,从基层员工开始做起。

  “与其到了新单位被宣布职称作废,还不如在老单位老老实实待着。”李女士感叹。所以李女士坚持,除非找到承认她高级工程师的企业和相关岗位,否则她宁愿在原有的单位“混日子”。

◇专家看法

职称的市场在日益缩水


  在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王祝永看来,由于职称本身有一定的“信号”论,在企业HR还不够了解你的时候,职称可能会给雇主一些信号,表明你具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能力。但是最根本还需要职场人士具有真才实料,而不是一堆的职称和证书。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由于职称在企业中所获得的认可在逐渐缩水,它所能带来的晋升和加薪机会并不多。

  据分析,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职场还是与薪酬和晋升挂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改制,相关的薪酬制度也在相应地有所调整,职称的影响力也在相应退化。

  比如,在一个航空公司内一个老员工工作经验很丰富,做到了技师,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职称,他的工资还不如一个刚毕业不久却拿到职称的大学生。这种做法肯定会引发员工内部的不平衡,甚至会引致关键人才的流失。所以现在很多改制后的企业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而由于有着完善的岗位设置和能力评估体系,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并不太看重员工的职称。因为在他们看来,目前中国的职称测评体系只能说明员工具备某种知识,而非实实在在的能力。

  “当然,在多数的民营私营企业里,看重职称的并不多,他们更在意的是员工实实在在的能力和所能创造的价值。”王祝永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职称所受的诟病日益增多,很多企业在薪酬设计中开始尝试采用“职称评聘分开”的办法来解决职称与能力、岗位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你虽然具有相应的职称,但是如果能力不够,还是不能给你相关的待遇。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即使你没有相应的职称,但是公司认为你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了某种标准,公司还是可以考虑给你相应的岗位和薪酬待遇。

  由此可见,职称问题不应该成为大多数职场人士的困惑,只要你有能力还是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认可。

◇调查

过半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职称是经专家评审、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依据的一种资格,国家评定职称的本意是鼓励专业人才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断进取,但目前的职称却和工资、住房等待遇挂钩,人为地赋予了职称更多的内涵。

  对于职称,很多职场人士心中都充斥各种各样的不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教师、医生、学者、工程师、作家、技术人员和媒体从业者等成为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职业。而高达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调查中,64.2%的人认为“职称评定应该真正体现业务能力”,但是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人才?调查显示,90.5%的人将“业务能力和成果”成为首选指标,41.8%的人认为是“理论水平”,选择“考试分数”的仅占27.9%,还有15.4%的人选择了“英语或计算机等技能”。

  也有超过五成的人表示希望引入市场化的评价体系。

  记者也随机访问了十余位企业的HR,近八成的HR表示,企业员工很少参评相关的职称,企业对于员工也没有相关的要求。而谈到对于职称的评价,9成企业HR认为,职称只能表明你具备某种知识背景,不能看作是对个人能力的考察,因而不应该作为晋升和加薪的关键依据。
*请手机端微信扫描或长按识别“产品手册”、“公众号”、“网站”等二维码,可了解各企业系列产品内容!

欢迎留言

 
 
欢迎投稿
CTA中国纺织助剂月刊杂志投稿声明:
        (1)投稿文章一经采用,支付作者稿酬200元/篇(如优势产品应用、经验类总结文章等);
        (2)本刊投稿邮箱为
                 ctanet@163.com(公司)
                 350652029@qq.com(个人)
        (3)月刊杂志十余年投稿文章集结在网站和微信“专家投稿”栏目,感谢关注!

品牌推广咨询 020-84869930
请关注微信:CTA666
微信视频号:巴络克CTA纺织助剂网
抖音号:CTA2007
浏览书橱,可翻阅电子杂志及产品资料!

索阅杂志、原料/助剂/牛仔洗水/设备/行业会议/检测产品等资料 更多索阅信息

我要找产品、解决方案 更多求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