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车用纺织品三防技术

曹  飞

       随着纺织品应用领域的扩展,对部分特殊用途的织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拒水整理,拒水拒油性能的纺织品由于其良好的耐污性能而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如果织物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污、易去污或拒水拒油等功能,对织物档次及使用便利性有明显提升。如今,汽车行业也从大批量时代慢慢发展为个性化时代,对汽车内饰织物也提出了各种功能性需求,从而促使三防技术在车用纺织品领域的快速发展。

1.三防技术的发展概况

      织物拒水整理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古老的拒水整理方法是用疏水性物质,如石蜡涂于织物表面。后来出现了铝皂和石蜡乳液的二浴法拒水整理,但是不耐洗。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款具有反应性基团的长碳链拒水剂,用于纤维素纤维时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拒水性。后来发展了用于棉织物拒水整理的羟甲基三嗪型拒水剂,拒水效果好而持久。

      1947~1948年间出现了有机硅拒水剂,适用于各种合成纤维和羊毛织物,也可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气候牢度。20世纪50年代,含氟化合物在织物拒水、拒油、防污整理方面的应用发展迅速。

      近年来,超细纤维发展迅猛,其织造的超高密度织物,纤维间的空隙介于水滴直径和水蒸气微滴直径之间,因此具有防水透气效果。

     进入21世纪,科学家通过对荷叶的观察,揭示了荷叶拒水自洁原理,即水在纤维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且织物具有粗燥的表面,应用于织物后也获得了类似于荷叶的拒水自洁效果。

     随着纳米技术的研究,将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与纺织原料进行复合,可制成各种功能织物。如纳米处理过的超双疏织物,具有自洁、易洗、防污、防油、防水等功能。[1]

2.三防技术原理

2.1 防水术语

      防水织物一般指纺织品具有防止水的润湿、渗透、吸水等性能,实际在加工时,有防水、拒水、耐水等加工。

2.1.1 防水性

      广义而言,指织物具有防止水润湿、渗透、吸水等全部性能。为了与拒水性区别,防水仅指织物表面具有一层连续的薄膜,防止水渗透到织物内部,但同时空气、水蒸气也难以通过。纺织品涂层法加工的织物具有很好的防水性。

2.1.2 拒水性

      指织物不被水所润湿,拒水剂习惯上叫防水剂,拒水剂仅在纤维表面薄层批覆,空气、水蒸气仍能通过。拒水加工又称泼水加工,经拒水加工后的织物,水滴在压力或摩擦力的作用下仍能润湿织物,其通气性能对人体汗水的散发和穿着舒服感是十分必要的。

2.1.3 耐水性

      是指具有能耐水的溶解、吸湿、膨胀、润湿、渗透等所有一切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性能,因而耐水性包括了防水性和拒水性。

合成纤维由于本身的疏水亲油性能,使它的纯纺及混纺织物在穿着过程中极易吸尘沾污。一般认为,织物的沾污主要是由于穿着过程中外界尘屑的附着以及身体内分泌吸附等所造成的。所以,近年来车用纺织品的三防处理越来越受欢迎,其本质是进行拒水拒油整理。[2]

2.2 拒水拒油原理

2.2.1 润湿方程

      一滴水或油滴在表面光滑的固体上,若液滴不润湿该固体表面,达到平衡时则有液-气、固-气和固-液三个界面,其界面张力分别为γlv、γsv和γsl。γlv与γsl之间有个接触角θ,其平衡状态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若0º<θ<90º,则液滴部分润湿该固体表面;若θ>90º,则不能润湿固体表面,液滴在固体表面成珠状。θ越大,润湿性越差;若θ=0º,则液滴在固体表面扩散(铺展),固体被液滴完全润湿。当三个界面张力达到平衡时,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上述公式称为young方程式,因为它是描述润湿性的,又称为润湿方程式。各种未经拒水整理的纤维,水滴在其上的接触角下表1所示。

表1  水在各种纤维上的接触角

       由表1可知,纤维种类不同,其接触角也不同。其中棉和粘胶与水的接触角较小,习惯上称为亲水性纤维;合成纤维与水的接触角均较大,故称为疏水性纤维。其中车用纺织品使用最多的涤纶即为疏水性纤维,其本身自带一定的疏水性。但是由于接触角小于90°,其未达到使用要求的拒水性能,还需要通过拒水整理增加其拒水性能。

2.2.2 拒水拒油条件

      要将液滴从固体表面上剥离,必须克服其单位面积上的粘附功和内聚功。粘附功一般用接触角的函数计算。内聚功是将截面为单位面积的液柱分割成两个液柱所需之功,反映液体自身间结合的程度。三防整理的目的,即降低织物与水或液滴之间的粘附功。因此,拒水拒油的条件是,固体的界面张力必须小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2.2.3 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

      固体的表面张力没有有效的直接测定方法。通常将接触角等于零时的表面张力定义为18mN/m。下表2、表3为常见聚合物的临界表面张力及一些常见液体的表面张力。

     通过表2、表3也可以知道织物拒水,界面张力必须小于53mN/m;要使织物拒油,界面张力必须小于20~30 mN/m。一般的纤维或纺织品既不能拒油也不能拒水。[3]

表2  常见聚合物的临界表面张力


表3  一些常见液体的表面张力

3.车用纺织品三防面料要求

      国内客户对汽车内饰织物很少提出三防要求,仅合资品牌有提出三防要求。但随着汽车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汽车厂意识到对织物进行三防整理是很有必要的。表4是三家合资品牌对三防面料的要求对比:

表4  三家合资品牌对三防面料的要求对比

4.一种车用三防织物的开发及效果评价

      汽车行业与传统纺织行业有所不同,汽车行业对于阻燃要求相对传统纺织行业高,而且车用纺织品的阻燃要求已列入国家法规要求。由于三防整理对面料的阻燃性能影响较大,就给面料的三防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三防整理剂及与之配伍性较好的阻燃剂。

      面料前处理工艺如下:

       温水洗涤(60℃,去油剂用量2g/L,1min)→烘干(160℃,1min)。

     面料三防阻燃处理工艺如下:

      A.两浸两轧(压力0.2mpa,三防剂用量60g/L,阻燃剂用量200g/L,带液率60%~70%)→烘干(120℃,30s)→烘培(180℃,30s)。

      B.一浸一轧(压力0.2mpa,阻燃剂用量200g/L,带液率60%~70%)→烘干(160℃,1min);一浸一轧(压力0.2mpa,三防剂用量50g/L,带液率60%~70%)→烘干(120℃,30s)→烘培(180℃,30s)。

     C.一浸一轧(压力0.2mpa,阻燃剂用量200g/L,带液率60%~70%)→烘干(160℃,1min);喷涂三防剂(发泡剂用量1g/L,三防剂用量50g/L) →烘干(120℃,30s)→烘培(180℃,30s)。

       按上述不同加工方式后对面料按GMW3402进行评价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三防结果三个方案都能合格,差异不大。但是对于三种方案进行阻燃测试后发现A和B方案的阻燃测试结果均达不到阻燃国标要求,只有C方案的阻燃测试结果可以满足国标要求。综合汽车行业的要求,C方案满足车用纺织品三防技术要求。

表5

5.结束语

      车用纺织品三防技术不仅要考虑三防性能是否优越,还要兼顾阻燃性能,故对两种助剂的配伍性要求很高,且对加工要求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随着汽车个性化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们对于汽车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用纺织品三防技术还需要往更多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平.功能纤维及功能纺织品[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8.

[2]商成杰.新型纺织化学品[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4.

[3]纺织品染整工艺学.中国纺织出版社[M].2006.3.

 

作者简介:

曹飞,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车用纺织品功能性后处理,现就职于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主要负责汽车及轨道交通车用纺织品功能性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

手  机:13915051657

邮  箱:cao_fei_7@126.com


*请手机端微信扫描或长按识别“产品手册”、“公众号”、“网站”等二维码,可了解各企业系列产品内容!

欢迎留言

 
 
欢迎投稿
CTA中国纺织助剂月刊杂志投稿声明:
        (1)投稿文章一经采用,支付作者稿酬200元/篇(如优势产品应用、经验类总结文章等);
        (2)本刊投稿邮箱为
                 ctanet@163.com(公司)
                 350652029@qq.com(个人)
        (3)月刊杂志十余年投稿文章集结在网站和微信“专家投稿”栏目,感谢关注!

品牌推广咨询 020-84869930
请关注微信:CTA666
微信视频号:巴络克CTA纺织助剂网
抖音号:CTA2007
浏览书橱,可翻阅电子杂志及产品资料!
  索 阅           投 稿           书 橱        更多杂志    

索阅杂志、原料/助剂/牛仔洗水/设备/行业会议/检测产品等资料 更多索阅信息

我要找产品、解决方案 更多求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