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分析
远红外纺织品服装的功能特性评价方法与标准
佚名
2021/11/8
浏览数:359

远红外纺织品服装的功能特性评价方法与标准

 

 

何谓“远红外纺织品”
  远红外纺织品可在很宽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环境或人体发射出的电磁波,并辐射出波长范围在2.5-30μm的远红外线。这是由于纺织品上添加的具有远红外辐射功能的添加剂在吸收了外界的电磁辐射能量后,其分子的能态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尔后又从不稳态的高能级回复到较低的稳态能级而辐射出远红外线。
  由于远红外纺织品所辐射出的电磁波中,4μm-14μm波长范围内的远红外线与人体细胞中水分子的振动频率相同,当人体表面受到辐射时,会引起细胞的分子共振,产生热效应,并激活人体表面细胞,促进人体皮下组织血液的微循环,达到保暖、保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用于远红外纺织品制备的添加剂一般都是在常温下具有远红外辐射功能的陶瓷微粉,粒径通常在0.5μm以下。这类陶瓷粉一般都是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碳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镁、二氧化钛等。
  远红外纺织品的功能
  远红外纺织品的保暖功能源于它在吸收外界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后能放射出远红外线,以及反射人体散发出的远红外线。因此,用远红外纺织品制成服装后可以阻止人体热量向外部散发,起到高效保温作用。
  而远红外纤维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则是基于其吸收以可见光为主的外界电磁辐射后,发出的远红外线及反射人体发出的远红外线作用于人体表面细胞,因振动频率相同而增强分子的热运动、促进皮下组织的微循环和新陈代谢。很显然,要达到这些目标,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吸收外界的能量,二是要能与皮肤直接接触。由于远红外线穿透普通纺织品的能力有限,只有应用于内衣才能起到促进微循环的作用,但这样一来,其吸收外界能量的途径就受到了限制,而更多的是反射人体本身散发出的远红外线,能量十分有限。

现有评价方法
  

 

评价远红外纺织品的远红外辐射功能有两个思路:一是直接的方法,即测量样品在接受外界能量后发射远红外光的能力;二是间接的方法,即测量物体受样品远红外辐射后的温升情况,但后者的前提是样品和受辐射物体之间必须可实现能量的转换。相对而言,中国在远红外纺织品的技术要求、功能评价方法标准化和市场规范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1 FZ/T 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通过测定样品在接受外界能量时其辐射远红外光的法向发射率。原国家纺织工业局于2000 年发布过一个纺织行业标准FZ/T 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该标准不仅对远红外纺织品进行了定义,而且还提出了对远红外纺织品的考核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该标准以法向发射率作为远红外纺织品辐射远红外光功能的评价目标,规定远红外纺织产品的法向发射率提高值应≥8.0%,其远红外波长范围为8~15μm,印染后整理织物洗涤10 次后,法向发射率提高值应≥7.0%。 

提出“提高值”的概念,是为了剔除本底效应,以免混淆视听。研究表明,一般的非远红外纺织品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法向发射率,普通丙纶、锦纶和涤纶的远红外法向发射率为70%,普通腈纶为72 %,普通棉、麻为75 %。为规范远红外纺织产品的认定,该标准还规定远红外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和卫生的规定,远红外印花纺织品的花形面积应不小于总面积40%,强力不低于相应的非远红外产品标准中规定值的80 %,其他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也应按非远红外产品标准执行。

2 法向发射率的测定方法

法向发射率的测定按照FZ/T 64010-2000 标准:按规定剪取试样和对比样(非远红外样品),分别将它们粘在铜片上,在100 ℃烘箱烘2 h 后,置于黑体炉中(有效发射率>0.998,光栏孔径不小于10 mm),升温至100 ℃,分别测出试样和对比样的法向发射率曲线,对照黑体炉的能量发射曲线,计算出试样和对比样在8~15μm 波段的法向发射率,取其差值,即为法向发射率提高值。在无对比样时,可按附录给出的非远红外产品的法向发射率值作为对比样法向发射率值。印染后整理织物样品的洗涤条件按GB/T 8629-1998《纺织品试验时采用的家庭洗涤及干燥程序》中8 A 程序执行,重复10 次。

 

 

 

              

欢迎留言

 
 

索阅杂志、原料/助剂/牛仔洗水/设备/行业会议/检测产品等资料 更多索阅信息

我要找产品、解决方案 更多求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