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快讯
“极地探路者”刘小汉,长城站彰显中国速度
中华纺织网
2021/11/12
浏览数:762

他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和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工作的学者,也是首位进入格罗夫山考察的科学家,他就是把青春献给南极,被人们称作“南极先锋”的刘小汉老师。

“极地探路者”刘小汉有着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和极地考察专家等多重身份,其中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有幸成为我国第一批南极考察队员的身份。1984年,他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和队友们共同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并荣立二等功。1998年,他和其他3名考察队员结伴,首次进入了南极内陆冰裂缝密布的格罗夫山地区。之后9年间,他又累计五下南极,两登格罗夫山,从多角度对冰川地貌、沉积岩沉积环境、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古土壤年龄、苞粉组合进行综合研究,使我国南极古气候研究往前迈了一大步。

飞翔的少年梦落入南极冰原

孩童时期的刘小汉和其他孩子一样,做过许多看起来不着边际的梦,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飞行员,可以在高高的天空中俯视这片大地,看到每一个角落。可能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他在年轻时曾走过许多大山大河,到过许多罕有人至的地方,虽然没有像梦想中的那样飞起来,却也将这大好河山的风光一览无遗。

三十多年前刘小汉去西藏插队,在那里放过羊、种过地,后来到钻井队当过学徒工,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是身处自然中,他深深震撼于大自然的精妙绝伦,丝毫不觉得辛苦。他时常坐在塘沽拉山坡的草甸上,放眼四望,他能看到广阔的草甸原野上的龙卷风,也能看见半边的天空在下雨,半边的天空出太阳,再瞭望远方的蓝色山脉,隐约还能看见喜马拉雅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这些美景都深深地印在年轻的刘小汉心上。就在这西藏的高山大川里,他度过了4年的时光,从中收获的丰富生活经验和户外经验,也为他日后在南极的考察探险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南极结缘,完全是刘小汉意料之外的事。当时的他从法国留学归来,在科学院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里做学问。当时正逢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组队期间,研究所领导将刘小汉平时表现看在眼里,他明白,以刘小汉的才华,不应该被束缚在这里,他应该有更好的去处。所以,毫不犹豫地推介刘小汉进入了南极考察队。

中国在南极的开荒之路

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抵达乔治岛南端菲尔德斯半岛的东海岸,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作为我国南极考察的“探路者”,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刘小汉至今仍记忆犹新。

由于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考察,在此之前国内科学界对神秘莫测的南极洲了解甚少,再加上那里极为严峻的寒冷环境,因此这次考察活动是风险极大的。在出发前,刘小汉和其他的队员们都签下了“生死状”,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乘坐“向阳红10”号出发。作为中国首支奔赴南极的考察队,不管做什么都是在开荒,没有人为他们铺好路、准备好住处,更不会有人等待迎接他们,就连去往南极的航线也得靠着队员们共同摸索出来的。最终历时近两个月,终于在乔治王岛登陆。

原以为安全抵达南极,大家就能喘口气了,结果下了船所有人才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这才刚刚开始。南极彻骨的寒风好像在往每一根毛孔里扎针,简单的御寒衣物根本起步到什么作用,队员们身处一片荒滩上,一时间竟然不知道上哪里寻找栖身之所。情况紧急,当下他们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搭帐篷,不管设施齐不齐全,起码能在这南极有一处立足之地。

于是,考察队一人一个支起一顶帐篷,裹上一个睡袋,就这样度过了在南极的第一天。第二天早晨,所有人的睡袋上面都结了一层冰,好不容易煮上一碗热腾腾的挂面,还没吃几口就冻上了。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动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必须和时间赛跑。

当时刘小汉在队内身负的重任是地质考察,这至关重要。因为南极遍地是冻土,给打地基、造房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要建站,这些困难必须想办法克服,周边的地质情况需要了如指掌才行。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刘小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长城站寻找到了合适的建站位置,也在南极填了第一张地质图。

尽管地基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南极的暴风雪实在太频繁了,这让队员们必须抓紧一切天气还算配合的间隙开工,把每天的睡眠时间压榨到只有四五个小时,一切都很难,但必须坚持,因为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们自己国家的考察站给建起来。刘小汉虽然曾在西藏插队时候,吃过苦挨过饿,但在建造长城站时,仍然觉得十分难捱。

在考察队全体成员每天十五、六个小时重体力劳动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二十天长城站就建成了!当时周边许多别国的考察队都为这样的“中国速度”所震惊。相比一些国家耗时长达三年的建站,刘小汉和队员们的拼命与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与尊敬。

全票通过!中国拿下格罗夫山!

格罗夫山,是距离南极中山站约460公里的一片山区,幅员3200平方公里,该地区蓝冰铺盖,冰山起伏,岛峰凸现,好像一片丛林,是当时南极地区少数没经任何国家科考地区之一。

当时中国已经对南极做了很多年的考察了,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南极保护区,这让不少学者和科研人员有些落寞,却一直满怀期待。

刘小汉回忆当年关于格罗夫山之争,当时除了中国,还有另外两个国家在争取格罗夫山的归属权。想要拿下它,就必须先开展工作、先做出贡献,让所有人看到你对为格罗夫山所的付出。当时中国与另外两个国家都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大家所具备的条件还不完善。中国南极考察队只有一台雪地车,要知道单车进内陆是非常危险的,所有人的生命托付给了这一辆车,一旦在路上出故障,那么很多几个人就都回不来了。另外两个国家虽然车多一些,但也心有余悸,迟迟不敢行动。

面对仅有的一台雪地车,刘小汉当时犹豫了很久,因为根据规定,单车不能进内陆,一进南极内陆,就是真正的生命禁区了。他思考了很多——关于国家、关于科研、关于生命、关于家庭。最后咬了咬牙,决定先斩后奏,和队员们一起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前往陆格罗夫山的路途。他明白,中国需要证明自己!等待只会让机会一次又一次的错过!这条路从未有人踏足,但总得有一位先行者,既然没有人敢站出来,那就让中国考察队员来当这个“探路者”!就像建造长城站那样,继续去往一个未知的领域,去为中国拼下一块在南极立足之地!

命运没有辜负刘小汉的勇气与决心,他们成功了!他们成功登陆格罗夫山,并在冰缝里插下了中国国旗。刘小汉回忆当他第一次踏上格罗夫地区最大角峰的岩石时,心里居然有一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感觉——自豪!冲动!

后来,在那年的南极科学大会上,一百多个国家、几百号人皆出席到场,刘小汉代表中国提出要南极内陆格罗夫山的责任权。那时,有些国家抱着对中国的偏见,并不同意,也并不相信我们有实力拿下格罗夫山。但是当刘小汉拿出他为这一天精心准备的内容时,在场所有国家都见证了中国为之所做的海量研究、发表的大量论文,以及陆格罗夫山上拍摄的绝美风景。刘小汉回忆道:“当时做完报告,全场掌声雷动。”到了投票表决的环节,大家都很紧张,因为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同意,那么这项申请就不能通过。最终,投票的结果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却也是意料之中——全票通过!中国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证明了自己!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这座被称为“地狱之门”的山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独自承担的南极环境特别保护区。

把南极奥秘科普给大众

经过几次刻骨铭心的南极考察经历,刘小汉从心底里爱上了南极。在他眼里,南极的冰雪世界太美了,它的美丽和西藏不相上下,又独具韵味。它纯洁、又充满内容,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南极这块冰雪之地散发出更迷人的魅力。

之后刘小汉除了南极考察,更是多次故地重游,三十七年的南极科考生涯,让南极成为了刘小汉第二个故乡。冰川、极光,那些在刘小汉眼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是普通大众所感到新奇而神秘的。刘小汉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将南极的科考成果,科普给祖国的同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南极,解决心中的疑惑,刘小汉身体力行地进行着科普工作,他向科学界呼吁:“一流学者更应该做科普。”主张打破中国一流科学家搞科研,二流科学家做科普的落伍观念的刘小汉,将自己南极科考的许多成果都转化成了著作加以出版,为普通民众提供着了解南极的宝贵机会。

通过坚持与努力,刘小汉的科普之路也十分成功,他的著作先后获得中国冰心文学大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重要奖项,深得科学界与大众的认可。在刘小汉这位南极地质研究大咖的带领下,世人正在缓缓揭开南极大陆的神秘面纱。

继续坚持“南极精神”

说起如今的中国考察站,刘小汉把自豪与欣慰都写在了脸上。“在中国南极考察站附近,还有其他七个国家的考察站,就属中国站是最牛最好的。房子最大、最结实、最舒适,而且还有篮球馆、游泳池什么的,一应俱全。”说起这个,刘小汉眉眼间满含笑意。“当时那些外国的考察队员都羡慕得不得了,最羡慕的还是我们中国考察站有Wifi,前几年科技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南极布网没有那么普遍,为了蹭网,俄罗斯和智利考察队员会不辞劳苦跑到我们长城站来,就为了给家里打个电话。”在南极,这些站就是代表着中国,是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更是中国对世界树立的一个形象。

想到过去,刘小汉由衷的发出感叹,“时间真是太快了,转眼快四十年都过去了,我们最初这一辈考察员们都老了,看着今天年轻的队员们,心中感慨万千。他们是中国南极科考的未来,也是人类探寻南极之路的主力军。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坚守先辈们的南极精神,不怕苦、不怕难,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挥洒青春!”

中国南极科考能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许多和刘小汉老师一样的科学家,他们敢于冒险,勇于超越。这与探路者“敢为天下先”的品牌精神不谋而合。探路者作为中国户外品牌第一股,经过了20多年的锤炼,不仅为国人带来了专业、科技、时尚的户外用品及装备,更塑造了勇于挑战、探索未知、不断前行的品牌精神。

秉持着“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品牌初心,探路者多年以来稳扎稳打积累户外运动装备开发经验、大胆尝试提升科技研发基础与产品创新能力,多年来以专业的户外装备、不断前行的探索精神,探路者已经连续13年用专业户外装备贴身护航南北极考察队员,为他们提供极寒环境下工作的装备保障,同时也不断加强针对极地环境的户外科技研发,为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提供更加专业的全套装备保护。

为守护而生的温度,应该有更多人共同感受。为向中国南北极考察队致敬,也为了将同样的极地保暖科技带给广大消费者,探路者现已开启极地系列防寒服发售,其中的复刻版极地防寒服全球限量2000件!

*请手机端微信扫描或长按识别“产品手册”、“公众号”、“网站”等二维码,可了解各企业系列产品内容!

欢迎留言

 
 
欢迎投稿
CTA中国纺织助剂月刊杂志投稿声明:
        (1)投稿文章一经采用,支付作者稿酬200元/篇(如优势产品应用、经验类总结文章等);
        (2)本刊投稿邮箱为
                 ctanet@163.com(公司)
                 350652029@qq.com(个人)
        (3)月刊杂志十余年投稿文章集结在网站和微信“专家投稿”栏目,感谢关注!

品牌推广咨询 020-84869930
请关注微信:CTA666
微信视频号:巴络克CTA纺织助剂网
抖音号:CTA2007
浏览书橱,可翻阅电子杂志及产品资料!

索阅杂志、原料/助剂/牛仔洗水/设备/行业会议/检测产品等资料 更多索阅信息

我要找产品、解决方案 更多求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