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助剂论坛 >> 后整理助剂制造

发表新帖子
涤纶纤维碱处理机理探讨
阅读 2293      回复 1
楼主 cta客服5号[ cta5 ] 发送消息    2009/6/18 11:38:38

一、前言

涤纶纤维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但与天然纤维相比,手感和光泽,都比不上真丝。要改善这一缺点,一般采用四个方面的措施;(1)异形丝和细旦丝;(2)碱处理;(3)酸处理;(4)后整理。作者分析统计了50多只国外样品,有30多只是经过碱处理的,占总数的60%以上。说明碱处理是涤纶仿真丝的主要工艺。涤纶纤维碱处理,使纤维表层溶解,纤维变细变软。织物交织点容易松动,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具有类似真丝的风格。在碱处理工艺上,主要有间歇式(吊炼)和连续式(轧烘或轧蒸以及连续热液处理)二种,国外文献也有发表[1,2]。国内在碱处理处方和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使涤纶仿真丝绸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家“六五”攻关项目中,上海纺织研究院也共同承担了该项任务,应用各种测试仪器,研究和解释了作用机埋,并结合生产,阐明了选择工艺的依据。

有关PET纤维和氢氧化钠的作用,文献都介绍水解作用从纤维表面开始,在纤维表层溶解以后碱液再接触内层,继续作用,但这些资料都没有详细的论证[7,8,9]。Namboori研究涤纶纤维经不同时间碱处理后的性能,发现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增加,强度下降。纤维变细。而强度按纤度计算(克/旦)变化不大,均保持在4克/旦左右,但他也没有进一步说明作用的机理。应用各种化学品,对PET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化学处理的研究,文献曾有报导[3,4]。Duong等发现PET在室温40%甲胺水溶液处理24小时后,分子量用毛细管粘度法测定,从34,200下降到1,800,同时非晶区部份降解和溶解,最后可制得96%结晶度的PET(比重法计算),Sweet[6]研究了伯胺对PET的腐蚀作用,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本文主要研究在高温和季胺盐类阳荷性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氢氧化钠和PET的化学作用,探讨作用过程中PET分子的降解,水解和结构变化,并结合生产说明选择工艺的依据。

二、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1、试验材料

(1)涤纶长丝(金山),68.4旦24根。

(2)60s/3纯涤纶线,样品经2克/升纯碱、3克/升肥皂,浴比1:50,温度60℃,预处理20分钟,并用热水及蒸馏水洗清。

2、试验方法

(1)碱处理条件,

氢氧化钠5克/升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

 

浴比1︰50

温度甘油外浴100±1℃

(2)涤纶纱线热定形工艺:

德国本茨(Benz)热熔定形小样机上进行。

(3)结晶度(Xc),

结晶度(Xc)数据测定在日本理学电机制造的X-衍射仪2037型上进行。铜靶Cuka滤液片;Ni管压、管流;4OkV、35mA。发射狭缝;1度。吸收狭缝;0.15毫米。散射狭缝1度。

(4)碱处理溶液中对苯二甲酸钠含量的测定[12]。

仪器:岛津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CS-910。

(5)分子量测定

仪器:日立635TG高压液相凝胶色谱附件。

分析柱,ShodexGPCA-802(内径8毫米、长50厘米、排出极限5×102)。ShodexGPCA-804(内径8毫米、长50厘米、排出极限5×102)。

淋洗液;氯仿

检测器;UV,波长λ=254纳米、灵敏度0.64AUFS。

池体积;17.7毫升

(6)红外分光光度计

PerkinElmer577型分光光度计

(7)失重,称重法

三、试验结果及讨论

1、涤纶纤维碱处理时加入季按盐阳荷性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涤纶纤维在低温时与稀氢氧化钠无明显的化学作用,在浓度或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涤纶与氢氧化钠起化学作用中产生对苯二甲酸钠和乙二醇。

 

如果在溶液中加入季胺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催化剂,可降低碱液的表面张力,增加涤纶的亲水性,并能使羟基易于同酯键作用,加快涤纶水解的作用。根据试验,在碱处理时,加入催化剂后,碱液浓度可以大量降低,达到理想失重要求。

表1涤纶碱处理时加入季胺盐催化剂与不加催化剂失重数据比较

样品碱处理时间(分)

失重(%)

NaOH100克/升不加催化剂

NaOH5克/升加催化剂1克/升

原样

0.13

0.15

15

8.10

8.14

30

13.05

11.49

60

19.83

17.82

权0

36.68

19.91

表1为涤纶碱处理时加入季胺盐催化剂与不加催化剂失重数据比较表。浴比均为1︰50,甘油外浴温度为100±1℃。不加催化剂的氢氧化钠浓度为100克/升;加催化剂的氢氧化钠浓度为5克/升,十二烷基甲基苄基溴化铵为1克/升。


图1涤纶失重与水解时间关系图

图1为失重与水解时间的关系,上面一条为不加催化剂的曲线,由于碱液浓度高(100克/升),处理过程中碱量的消耗,对浓度影响不大,曲线接近线性。下面一条为加催化剂的曲线,在加入催化剂后,即便氢氧化钠浓度从100克/升降至5克/升。开始的水解速度还比较接近,在15分钟的失重分别为8.10%和8.14%,无明显差别;至l小时失重分别增加至19.83%和17.82%,差别还不大。但由于加入催化剂后,氢氧化钠本身浓度较低(5克/升),同时PET在溶解时,又要耗用一定的氢氧化钠。根据化学反应式计算,每溶解192克PET就要耗用80克氢氧化钠。从处理1小时后PET的失重计算,耗碱量可达原氢氧化钠浓度的1/3,因此水解速度明显下降,仅从1小时的17.82%增至19.91%。对比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二种试验条件,在加入十二烷基二甲基苄溴化铵或其他催化剂后,不仅能节约大量烧碱,而且失重也易于控制,在处理过程中不致会大量失重,避免纤维损伤,是一种比较稳妥和

合理的碱处理工艺,可用于多品种少批量生产。

2、涤纶纤维在碱处理过程中的降解和水解作用

采用(1)红外分光光度计图谱,(2)GPC分子量测定,(3)溶液中对苯二甲酸钠含量测定数据和(4)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相,可以解释和论证碱处理水解作用在纤维表面进行,对内在质量影响不大。



图2涤纶纤维碱处理前、后红外吸收光谱图

(1)红外分光光度计图谱

涤纶主要化学成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一般在红外光谱图中无大量羟基峰存在。在碱处理后如果涤纶分子链断裂水解羟成对苯二甲酸钠和乙二醇,红外光谱中的羟基峰将有所增加。图2为涤纶纤维碱处理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对比-OH基的特征吸收峰在3350厘米-1附近无明显的变化,表示碱处理后羟基无明显增加,涤纶分子链无明显断裂现象,化学作用仅在表面进行,未深入到分子内层。

(2)GPC分子量测定

表2涤纶线样品经不同时间碱处理后分子最变化表

样品碱处理

时间(分)

重均分子量Mw

数均分子量Mn

分子量分布Mw/Mn

粘均分子量

Mn(GPC)

低分子量含量相对

原样

17.056

10.949

1.56

16.365

0.578

15

17.005

10.821

1.57

l5.845

0.478

30

16.518

10.618

1.56

15.627

0.497

60

16.282

10.530

1.55

15.555

0.509

l20

16.542

10.407

1.59

15.412

0.539

240

16.412

10.557

1.55

15.555

0.588

表2为涤纶线样品,经不同碱处理时间后分子量变化表,根据表2数据分忻,在碱处埋过程中,各阶段的分子量,包括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等都变化不大,表明碱处现对涤纶分子量影响不大,碱液对涤纶无明显的降解作用。表2中低分子化合物相对含量是用色谱专用计算计直接打印。未与低分子标准样品进行对比,数据代表相对含量,可作为参考。从数据分析,处理15分钟以后,低分子物含量略有下降,可能由于涤纶中原有少量低聚物先行溶解,以后经30、60、120和240分钟处理后,低聚物由于热与碱的作用,又逐步略育增加,但因总的低聚物含量很低,在碱处理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还不足以单独说明质量的变化。

(3)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CS-910测溶液中对苯二甲酸钠含量

表3涤纶碱处理失重和溶液中对苯二甲酸钠含量比较表

编号

碱处理时间(分)

涤纶失重(%)

溶液中对苯二甲酸钠含量(克/升)

理论计算值*

测定值

1

15

8.14

1.78

1.84

2

30

11.49

2.51

2.57

3

60

17.82

3.90

3.73

4

120

19.91

4.36

4.31

注:*将失重率换算成对苯二甲酸含量百分率:

理论值=失重率×20×210/193

210=对苯二甲酸式盐钠分子量,192=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

20为浴比150的系数。

从表3上可以看出溶液中对苯二甲酸钠含量,从样品的失重计算和溶液中直接测定的数据基本相同,表示涤纶和氢氧化钠作用以后,全部生成对苯二甲酸钠,溶液中不存

在大量涤纶降解产物或低分子量产物,纤维上也无大量PET长分子键的断裂。

(4)从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PET纤维横截面照相,也可以观察到纤维经不同时间碱处理后,外形不断缩小,但截面形态始终不变,同样也能说明纤维的碱水解作用在表面进行。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测试数据和图表,都能说明和论证涤纶的水解作用在表面进行,不易透入内层。碱处理过程中纤维内部无明显的化学作用,分子键无明显的断裂现象,纤维分子量变化不大,溶液中也不存在大量涤纶降解产物,碱处理仅为表面溶解,对纤维的内在质量影响不大。

3、涤纶纤维在碱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根据X-衍射仪结晶度测试数据说明,涤纶和氢氧化钠的作用,除了产生化学变化外,结晶度和微结构也产生了变化。涤纶纤维和其他高分子纤维一样,由晶区与非晶区部份组成,晶区部份分子结构比较紧密,也较有规则;非晶区部份结构比较疏松,分子排列也比较杂乱无序。在碱处理时,OH基透入纤维非晶区部份来得容易,亦即非晶区部份比晶区部份较易溶解。涤纶经碱处理表面非晶区部份大量溶解,相应的晶区部份比例就高,在仪器上测定的结晶度数据就高。

表4涤纶纤维经碱处理和热定形后结晶度和失重变化

涤纶纤维碱处理条件

结晶度Xc(%)

碱处理后失重

1、涤纶线原样

32.33(非晶Xa=67.77)

15.62

2、涤纶线碱处理(1小时)

35.53

3、涤纶线热定形处理(180℃,1/2分钟)

33.47(非晶Xa=66.53)

13.64

4、涤纶线热定形后碱处理(卜小时)

34.60

如表4所示,涤纶线原样在未处理时,X-衍射仪上所测结晶度为32.33%,经过碱处理后,纤维表面的非晶区部份比晶区部份溶解较多、较快,先开始水解和溶解,失重大部份为纤维表面的非晶区部份,相对结晶度有明显提高,从32.33%提高至35.53%。

热定形对纤维的结构也有变化,一般表现为比重增加,结晶度提高,吸湿率降低,染色性能也有变化[9,10,11]。根据上表所示,在180℃经半分钟定形处理后,纤维的结晶度从32.33%提高至33.47%。再将热定形的纤维进行碱处理,纤维的非晶区部份,又先行溶解,相对结晶度又有所提高(从

33.47%提高至34.60%)。从提高的程度来比较,相对来说比不上未定形的样品。这是由于定形以后,纤维结晶度提高,纤维晶区部份相对增加。在碱处理时晶区部份溶解较慢,失重比未定形的有所降低,结晶度的提高程度也比不上非定形样品。根据表4数据,可以计算出碱处理前后,失重中非晶区

和晶区含量%。从热定形前非晶区平衡,可以得出;

(1-0.3233)-0.1562x=(1-0.1562)(1-0.3553)

x=85.0

从热定形后非晶区乎衡,可以得出;

(1-0.3347)-0.1364x=(1-0.1364)(1-0.3460)

x=73.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热定形前,碱处理失重,非晶区占85.0%(即xc=85.0%,xc=l5.0%);热定形后,碱处理失重,非晶区占73.7%(即x。=73.7%,xc=26.3%)。

由于以上情况通常在碱处理时,采用先热定形再碱处理的工艺,不仅手感柔软,而且可以适当提高纤维的结晶度,降低纤维失重,达到涤纶纤维仿真丝化的效果。这样从理论上来分析,也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工艺。

四、结论

1、在碱处理工艺中,加入合适的催化剂以后(主要为季铵类催化剂),氢氧化钠浓度可以大量降低,失重易于控制。一般处理一小时后,如果失重达15-20%时,氢氧化钠已消耗约1/3左右。如果在正常工艺条件下操作,不会严重损伤纤维强度。这说明目前丝绸行业所采用的一套涤纶仿真丝碱处理设备和工艺,条件比较稳妥,质量容易控制,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2、应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和凝胶色谱仪等测试数据和图谱,说明了涤纶纤维碱处理过程中的降解和水解作用。涤纶纤维和氢氧化钠作用时,由于涤纶纤维含极性基团少,亲水性低,碱液不易透入纤维内部,水解作用从表面进行,在纤维表层溶解以后,才能与内层接触,继续作用。在作用过程中,未溶解的纤维无明显的降解作用,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等变化不大,纤维内部无明显的化学作用,碱处理主要为纤维表面溶解,对纤维内在质量影响不大。

3、涤纶纤维由晶区与非晶区组成,在碱处理时氢氧化钠对涤纶纤维的非晶区部份比晶区部份容易溶解。因此结晶度低的涤纶样品溶解较快;结晶度高的样品溶解较馒。涤纶纤维经热定形后,结晶度有所提高,溶解速度比未定形的为慢,因此通常在碱处理时,采用先热定形后碱处理的方法,可以适当提高纤维结晶度,降低或控制纤维失重,来达到涤纶真丝化的效果。这样从理论上来分析也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工艺。

参考文献

[1]日本《加工技术》1979,No1、2、3,

[2]《MelliandTextilberichte》,1979,60,No.4,350

[3]R.E.MehaandJ,p.Beel,《J.Poly.Sci.》,

[4]G.FanowD.A.S.Revens&I.M.Word,《Polymer》,3,17(1962)

[5]D.T.Duong&J.P.Beel,《J.Polym.Sci.,Polym.Phys.》,Ed.13,765-774(1975)

[6]G.E.Sweet&J.P.Beel.《J.Polym.Sci.,Polym.Phys.》

Ed.16,1935(1978)

[7]《Chem,&Industry》,74(1957)

[8]《J.PolymerSci.》57,993(1962)

[9]《J.Soc.ofDyers&Colorists》,(1960)609,1970(303)

[10]C.G.GovindanNamboori,《Text.Chemist&Colorist》,Vol,l,No2,Jan.,15,1969

[11]《J.Soc.ofDyers&Colorist》(1972)142

[12]张济邦等,“涤纶碱处理工艺中对苯二甲酸钠含最测定”《印染》,1981年,第3期,P43

[13]《高分子通讯》,1983年,8月,No4